上海電力學院教育綜合改革
工作簡報
(第4期)
上海電力學院教育綜合改革辦公室編 二0一五年五月二十八日
本期要目:
1.校領導率隊赴上海理工大學調研
2.校黨委召開深化教育綜合改革專題研討會
3.專題學習:“清華綜改50條”要培養什麽樣的人?
校領導率隊赴上海理工大學調研
5月22日,校黨委書記成旦紅、校長李和興、黨委副書記顧春華率隊訪問上海理工大學,就高校教育綜合改革工作、“三嚴三實”專題教育開展情況進行調研。相關職能部處與學院負責人參加座談。
成旦紅、李和興一行受到上海理工大學黨委書記沈煒、黨委副書記李江、副校長田蔚風的熱情接待。沈煒全面地介紹了上理工辦學歷史與發展現狀、辦學理念與特色、未來發展目標及思考。李江介紹了該校在中層及以上領導幹部中開展“三嚴三實”專題教育的具體措施與工作思考。田蔚風介紹了該校在推進綜合改革過程中的整體思路、實施框架與對應舉措。
成旦紅感謝上理工的熱情接待,重視這次學習、取經、求教、問計的機會。上海電力學院的發展得到了上級領導與包括上理工在內的兄弟院校的大力支持,希望雙方能夠加強各層次、經常性的溝通聯系,共謀發展之路。
雙方還就“十三五”規劃的編製工作等進行了探討交流。
校黨委召開深化教育綜合改革專題研討會
4月27日上午,校黨委召開深化教育綜合改革專題研討會。
會上,校黨委會成員聽取了教育綜合改革辦對百事3娱乐整體改革工作進程、近期工作安排及改革任務分解的工作匯報。會議決定,為了進一步全面推進百事3娱乐教育綜合改革工作,成立了八個工作小組,即學校治理工作小組、人事改革工作小組、本科教育工作小組、研究生教育工作小組、協同育人工作小組、學科科研改革工作小組、資源配置工作小組、合作辦學工作小組。
清華副校長:“清華綜改50條”要培養什麽樣的人?
摘要:清華大學教育工作討論會討論很久後達成了一個共識,就是要培養具有健全人格、創新思維、寬厚基礎、全球視野和社會責任感的高素質、高層次、多樣化、創造性人才。
5月25日,清華大學副校長謝維和用“承前啟後,深化改革,辦更好的大學”14個字,言簡意賅勾勒了正處於綜合改革風口浪尖上的清華大學“從何而來、因何而去”的前世今生。
據謝維和介紹,這些年,清華大學就是在改革過程中不斷發展、不斷成長起來的,而此次綜合改革也是過去幾十年長期改革的一個延續、深化和系統化。
“清華大學的改革始終沒有停頓過”
從1985年實行一學年三學期製,到此輪壓縮本科生專業必修課提高通識課質量;從1996年學製由五年改為四年,到2015級學生成績單由百分製改成等級製。“培養什麽樣的人,怎麽樣培養這樣的人”,始終是清華大學這所百年名校歷次教學改革的焦點。
圍繞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早在1978年,清華大學就開始了包括教師隊伍分流和結構調整在內的教師隊伍改革,並在調整學科布局的同時,恢復文科和理科建設。進入上世紀80年代後,清華大學成立研究生院,先後開始試行免試攻讀研究生的製度、一學年三學期製和碩士生提前攻博,並啟動一類課程評選、百門精品課程等建設工程,抓好每一堂課。
“清華大學的改革始終沒有停頓過,也是國家30多年來改革的一個縮影。”謝維和說,“今天的綜合改革實際上是一系列改革的延續,也有其內在的必然性。”
清華擁有全國高校中素質最好的一批學生,他們能在大學四年中學到什麽?除了課程知識的累積之外,大學能給他們提供怎樣的視野?培養他們什麽樣的價值觀?這些都是清華大學本輪綜合改革繞不開的現實問題。事實上,縱觀百年清華大學的改革史不難發現,其歷史上的每一次改革的背後,都是各種大環境使然。此輪綜合改革也不例外。
價值塑造、能力培養和知識傳授“三位一體”
“培養學生的全球視野和國際競爭力”,成為清華大學此輪“綜改50條”的一個重要指針。時任清華大學校長陳吉寧對改革的外部環境曾給出過這樣的判斷:當前,全球化深入發展,人力、資本、技術、信息等在全球範圍加快流動,各種聯系日益緊密,未來的人才要具有全球視野。
2014年10月發布的“清華綜改50條”,究竟要培養什麽樣的人?據謝維和介紹,清華大學教育工作討論會討論很久後達成了一個共識,就是要培養具有健全人格、創新思維、寬厚基礎、全球視野和社會責任感的高素質、高層次、多樣化、創造性人才。而要實現這樣的目標,就得轉變育人觀念,建立以素質教育為本的價值塑造、能力培養和知識傳授“三位一體”的教育模式。
為了實現“三位一體”,特別是價值塑造的目標,清華大學一方面通過重塑師生關系,使教師擔負起學生價值塑造的主要責任,加強與學生的接觸和交流;另一方面通過教室、校園、國內、國際、網絡以及成長社區的“4+2”六類課堂,強化課堂內外全過程全方位的互動和訓練,以第一課堂為基礎,推動各類課堂協同培養和價值塑造;與此同時,減少課堂的學生人數,爭取把小班課程提高到70%,以增加師生的接觸頻率和交流深度,從而實現“有溫度的教育”,通過老師來影響學生的思想、人格和人生。
以學業評價改革為杠桿,給學生充分的選擇權
這些年,不論是基礎教育,還是高等教育,給學生以充分的學習自主選擇權的呼喊聲,始終就未曾停止過。
以學業評價體系改革為杠桿,試圖給學生提供充分的選擇權、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成了此次清華教學改革的首要目標。5月15日,清華大學宣布全面改革現有學業評價體系:從2015級本科生和研究生新生起,過去百分製的分數將退出歷史舞臺,清華學生的成績單上取而代之的將是A、B、C、D等12檔等級。
與過去的百分製不同,實行等級製後,學生成績單上的成績只是為了反映成長,而不是位置。新方案允許學生在部分課程上自由選擇等級製或通過製,選擇通過製的課程成績將不計入學分績。這樣,學生就可以根據各自興趣愛好,自主選擇難度大、有挑戰性的課程,不必因為擔心學分績掉下來而不敢選。
實際上,給學生專業或者課程的自主選擇權,是現代大學的一個重要標誌。季羨林先生在德國留學期間,不僅曾幾經輾轉才最終找到自己的興趣所在,並確定自己所學的專業,而且曾有很長一段時間,教室裏只有他一個學生,使得教授的講課常常變成他們師生兩人的一問一答。即便如此,學校並未因學生數不足而取消這門課。
“一所大學辦得好不好,不是看外表多麽花哨,關鍵是看人才培養,尤其是拔尖創新人才培養。”謝維和說,“這次清華大學的綜合改革正在著力解決的是,怎樣把一流大學的建設和國家的戰略有機結合、怎麽建立有效的大學治理體系和大學文化、怎麽發揮我們的製度優勢通過有效的體製和機製來實現我們的目標三個問題。”
“這次改革不是增量改革,而是一種存量改革,是要對學校原有機製或資源配置方式、利益分配機製進行改革,要促動那一塊過去屬於自己的傳統奶酪。”謝維和表示,清華大學的綜合改革目前正在有序推進中。其中,近一半的院系已完成了人事製度改革,教學改革方案也已向社會公布。為期半年的第十七次科研工作會議正在進行中,其他的相應改革也處於醞釀階段。